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Admin
2025-09-11 14:55:58
39
青贮玉米作为奶牛养殖中不可或缺的优质粗饲料来源,收储质量直接关系到牧场全年运营的稳定与奶牛健康生产性能的发挥。秋季收获时节,气候多变,连阴雨天气频发,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青贮发生霉变和营养流失,给牧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为此,《乳业时报》记者采访了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营养中心负责人李俊良博士,从技术判断、收割管理、窖前准备、压实封窖及气候应对等全链条环节,系统阐述雨季青贮收储的关键策略与技术要点。
科学判断最佳收获时机
针对青贮玉米收获时的判断标准,李俊良表示,适期收获是保障青贮品质的首要前提。他提出三种科学判断方法:首先是乳线位置法,当乳线下移至籽粒1/2—3/4处时,干物质含量通常在30%—36%,此时淀粉积累与纤维品质达到最优平衡,建议每日田间取样5株玉米穗进行剖开观测;其次是叶片显症法,当植株底部3—4片叶枯黄、果穗苞叶呈黄白色,全株含水量约65%—70%,但需要特别注意区分正常成熟与病害早衰的特征差异;第三是实验室检测法,可采用微波炉法快速测定干物质(实际值=检测值-2%)含量,或者使用近红外光谱仪借助青贮鲜样数据库进行每车抽样检测,这种方法更加方便快捷,能够实现高效精准的质量监控。
连阴雨天气的应急响应与收割管理策略
针对连阴雨天气的特殊情况,李俊良特别强调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他提出要实时关注气象预报,避免在持续6小时以上的降雨期间进行作业,优先选择雨停间隙或避开清晨露水较多时进行收割,以降低原料水分含量。在具体操作方面,要严格控制切割长度在2—2.5厘米,留茬高度不低于25厘米,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污染,同时每日作业后都要清理刀片,防止霉变残留污染新收割原料。从收割到入窖的时间要尽量控制在4小时内,防止原料发热变质,若发现局部霉变原料,必须立即清理,避免污染整窖饲料。
李俊良还提出了“三级响应机制”:当预报未来3天晴好时,要立即组织抢收,时间窗口为正常收获期±1天;当遇到连续阴雨不超过5天的情况,应优先收割低洼地块,提前2–3天进行抢收;当持续降雨达到7天以上时,必须启用青贮添加剂,并且最晚于乳线4/5处完成收割。当田间持水量大于80%时应暂停机械作业,以免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青贮收储前的全面准备工作
在青贮前管理方面,李俊良建议牧场应提前一个月完成各项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目标储备量,按照每头成母牛大于10.5吨的标准进行规划(使用高青贮日粮养殖模式牧场的成母牛按照13.5吨规划);其次要提前预订青贮收割机和压窖设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设备型号、性能参数和作业时间;同时要做好设备检查与维护,检查刀片锋利度、液压系统、传动装置,确保运行顺畅,还要检查压窖设备的轮胎气压,确保压实效果。在关键物资准备方面,要备足黑白膜、青贮发酵剂(如乳酸菌)、隔氧膜、沙袋或石块等压窖物资,这些物资都要选择正规厂家产品,并检查发酵剂的有效成分和使用说明。
窖池管理也是前期准备的重要环节。要彻底清除窖内碎草、泥土、积水等杂物,疏通排水沟,防止积水倒灌;使用5%火碱溶液或石灰水对窖壁、窖底进行喷洒消毒,消毒后通风晾晒1—2天;还要提前一个月对青贮窖进行全面检修,重点检查窖壁是否有裂纹或塌陷风险,混凝土窖要检查钢筋锈蚀情况,砖砌窖要加固易损部位,发现裂缝或松动部分要立即修补。人员培训同样不可或缺,要在收获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明确收割、运输、装窖、压实、封窖各环节责任人,确保整个流程有序进行。
装填、压实与封窖的关键技术要点
在装填、压实与封窖环节,李俊良特别突出以下几个重点:要坚持“快速、连续、均匀”的装填原则,从收割到入窖的时间应控制在2—4小时以内,一旦开始装填,尽量避免中断,确保整个过程的高效性和密封性。若无法避免雨中作业,应优先使用防雨罩保护已装填区域,减少二次污染。要采用分层装填方式,每次装填厚度不宜超过15—20厘米,便于压实和减少空气残留,同时使用铲车均匀摊开,避免堆积不均导致压实不实或局部发酵异常。还要特别注意剔除混入的泥土、石块、秸秆碎片等杂质,防止霉菌滋生。
压实环节要确保达到足够的压实密度(≥750公斤/立方米),以排除多余空气,促进厌氧发酵。每装填一层后,要立即使用专用压实机或重型设备进行压实,推荐使用专用的青贮压实机,以提高效率和压实质量。
封窖环节要在装填完成后2小时内完成,若无法当天完成封窖,应使用塑料薄膜临时覆盖已装填区域。要使用隔氧膜进行密封,减少损耗,在薄膜边缘使用专用封口胶带,确保严密无缝,外层可加盖轮胎,至少1个/m³,增加密封性和抗风能力。整个青贮窖建议在7—10天内完成装填和封窖工作。
多雨气候下的青贮供应保障策略
就今年全国降雨量增大的特殊情况,李俊良深入分析了其对青贮玉米饲料供应带来的潜在影响。在种植环节,降雨过多可能导致播种推迟、出苗不齐、生长缓慢,进而影响玉米的成熟时间和产量;高湿度环境还易引发玉米灰斑病、茎腐病等病害,降低玉米品质。
在收获环节,降雨频发会压缩青贮玉米的适收期,增加收获难度;雨中收获的玉米含泥量增加,容易被土壤微生物污染,导致霉菌滋生;湿滑的田间环境还会使收割机具工作性能下降,甚至发生故障。在青贮制作环节,雨季收获的玉米含水量较高,发酵不彻底,甚至出现二次发酵或霉变;降雨后原料含水较多,压实难度加大,容易残留空气,导致好氧发酵和霉菌繁殖;最终导致青贮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积累不足,饲料营养价值降低。
基于这些风险,李俊良强烈建议牧场应提前做好青贮饲料的储备工作。首先要根据牧场规模、奶牛数量、饲料消耗量以及饲喂周期准确估算青贮玉米的需求量,考虑极端气候情况,预留10%—20%的余量,以应对意外的饲料缺口。其次要推行多元化采购与储备策略,采取本地与异地结合的方式,除了采购本地青贮玉米,还可以考虑从其他省份或地区采购,分散供应风险。还要制定完善的雨季应对措施,根据天气预报,在降雨来临前尽可能完成收割和储藏,同时配备塑料薄膜等应急物资,确保雨中作业能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李俊良也提到,今年青贮玉米收储技术也有新的变化,更多的牧场开始应用揉丝技术,并且将切割长度从过去的1.5—2公分,变成了2.6到3公分,用这个长度的青贮玉米替代苜蓿草,为明年实现高青贮日粮饲喂模式奠定基础。
李俊良也表示,今年的天气比起往年确实比较极端,南方高温天气多,北方降雨增多,这让青贮玉米从种到收都面临着一些压力。目前看来,部分地区由于收割机无法到田地里进行收割作业,青贮玉米收储时间肯定会往后延。此外,本地青贮玉米如果受气候影响较大,还需要从外地购买,运费叠加成本也会增加。
“当然,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只有通过科学判断、精细管理和充分准备,才能有效保障青贮玉米的质量与稳定供应,从而支撑牧场高效、可持续运营。”李俊良告诉记者,“伊利奶牛科学研究院致力于通过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帮助合作牧场、助力整个行业以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稳健发展。希望通过这些技术措施的推广,能够帮助全国牧场更好地应对连阴雨天气带来的青贮收储难题,为奶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上一篇: 没有了!